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规章制度>>校内规章制度>>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强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1日 09:22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农大教字〔2022〕16号

  学校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以来,各项工作有力推进,专业建设成效明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继续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群》(晋教高〔2019〕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思路与原则

(一)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系列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为引领,以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准,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和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社会广泛认可的一流专业,引领带动专业建设质量整体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二)基本原则

  1.突出育人导向。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注重内涵建设。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打造一流课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和实践教学机制,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3.突出示范引领。通过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引领带动其他专业主动整合资源,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整体提升。

二、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建设目标

  在现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通过3-4年的建设,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通过教育部、山西省教育厅评审验收,努力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定位准确、特色优势突出、综合改革进展大、师资队伍过硬、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人才培养质量高、建设和改革思路明确的一流本科专业。同时,充分发挥一流本科专业的示范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带动校内其他专业参考相关标准开展本专业的建设工作。

(二)建设内容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明确专业定位,挖掘专业特色,彰显专业优势。坚持对标专业认证标准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强化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明确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支撑关系,构建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提高课程体系规划性、系统性,构建基于OBE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师资队伍现状和专业发展需求,对标专业认证要求,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缘等结构,强化青年教师培养。落实专业青年教师实践锻炼等环节,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培育双师型教师。强化教师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强化师德监督,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3.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全面修订课程大纲,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严格教学管理,改革考核评价,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结合专业发展实际有规划、有重点开展课程建设,每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规划建设3门以上国家或省级一流课程,每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规划建设2门省级以上一流课程。根据专业特色优势和育人目标,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创新创业思维元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专业核心课程和一流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落实劳动依托课程,加强劳动精神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持续开展耕读教育。重点支持立足本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编撰突出专业学科优势的特色教材,开发融合课程思政要素和创新创业思维的专业课程教材。

  4.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围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开展学习、培训与研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有效收集、整合数字教学资源。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价值教育为导向,积极对接网络教学平台、移动教学平台,建设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课程,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推动一流课程建设与应用。深入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5.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数量充足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健全实践教学机制,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推进科教融合育人,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人才培养。开设研究性课程,提供研究性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条件推进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拓展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地)合作,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探索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创新实践融入课程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并持续有效实施。以国家质量标准为准绳,瞄准教育部三级认证要求,根据学科专业特色和实际,建立并完善涵盖基础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培养过程与学生发展等全面系统的评估机制,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促进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在建设期内率先接受专业认证,其他专业要以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构建用人单位、行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通过建立持续改进的相关机制,推进专业持续发展。

  7.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更新教学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总结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培育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强化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发挥教学成果的示范效应,以成果引导专业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以成果带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学院是专业建设的主体,负责推进专业的整体建设,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人,负责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任务的具体落实。学院应高度重视,指导各专业负责人按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开展专业建设,并在建设周期内对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进度进行考核监督。

  (二)强化经费保障。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采取项目管理方式推进,在建设周期内将根据各项目建设方案给予经费支持,经费采用分年拨付和动态调整,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并按照项目建设效益、经费执行进度等实际情况安排下一年度预算。

  (三)强化督促考核。学校强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实行年度考核和期末验收制度。建设期内,学校将在每年下半年对各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对于建设不力、进度缓慢的专业进行预警、限期整改。建设期满,学校依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对项目进行考核验收。

  附表:山西农业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标准(试行)


附表:

山西农业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标准(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建设内容及标准
1.专业定位及特色优势 1.1立德树人 1.1.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情况 围绕国家、地方区域发展需求,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1.2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有效支撑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在课程思政改革、社会实践开展、思政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做法,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1.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育人理念,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
1.2专业定位 1.2.1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准确,特色显著,与国内、省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
1.2.2专业规划 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能够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效果好
1.3特色优势 1.3.1专业特色优势 在育人理念、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能力培养、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特色鲜明。
2.培养方案 2.1培养目标 2.1.1培养目标制修订情况 培养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能说明学生毕业后从业的专业领域、职业特征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凸显专业特色优势;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毕业生、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参与。
2.2毕业要求 2.2.1毕业要求及支撑培养目标情况 毕业要求明确,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定期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用于持续改进
2.3课程体系 2.3.1课程体系设计及支撑毕业要求情况 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每一门课程对应毕业要求有明确的支撑关系。建有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能够吸纳多方意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用于课程体系修订。
2.3.2课程体系及内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情况 培养方案设置的所有课程都制定了课程大纲,大纲能够有效落实好毕业要求,并严格执行。有制度和措施保障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定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评价。
3.专业建设成效 3.1专业综合改革成效 3.1.1专业建设情况及成效 在专业综合改革、卓越人才计划和“四新”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成效;已纳入认证专业目录的专业,要通过国家专业认证。
3.2课程建设成效 3.2.1课程教学改革情况及成效 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并取得建设性成果;核心课程中有3门以上为国家级或省级一流课程;在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基本功等教学竞赛中获省部(含)以上奖励。
3,2.2教材选用与建设情况 教材选用科学规范,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并主编出版近两届高质量教材3-5部;“马工程”教材使用率100%。
3.3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3.3.1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情况及运行成效 建有(共享)省部级(含)以上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实验平台、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等,平台利用率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
3.3.2产教协同、科教协同和专创融合和育人成效 广泛开展校企、校地、院所等合作教育,产教协同、科教融合育人效果显著。
3.4教改项目级成果 3.4.1教学改革项目情况 教学改革思路清晰,措施有力,获批或完成省部级(含)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3.4.2教学成果奖、教研论文发表等情况 及时总结凝练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有省部级(含)以上教学成果奖励2-3项;在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4.师资队伍 4.1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4.1.1基层教学组织与运行情况 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活动开展有规律,有效果,有效支持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4.1.2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成效 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常态化和特色化开展情况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教育教学中传帮带效果突出。
4.2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 4.2.1师资队伍数量、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情况及成效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数量、生师比保持在合理水平;教学团队布局科学,建设成效显著,能很好适应教育教学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4.2.2师资培养、激励机制建立情况及运行成交 建有完善的师资培养、激励机制,对师资队伍稳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发挥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4.2.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情况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好、水平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影响力强。教师本科教学精力投入有保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达到100%。
4.3师德师风建设 4.3.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机制建立与运行情况 采取有效举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对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和持续防范师资队伍失范有明显作用。
4.3.2师德师风和学术行为的整体情况 近三年师德风范良好,未出现师德师风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5.支持条件 5.1.教学经费 5.1,1.经费投入 用于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充足,且近3年持续增长。教学专项经费执行率100%。
5.2.实验室建设及管理 5.2.1.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设备情况 建有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面积充足、设施完善;实验教学设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利用率高。
5.2.2数字化资源建设请 建有与实际实践环节配套良好的(共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情景模拟教学平台、智慧实验室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良好
5.2.3实验室开放与共享情况 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充分满足学生创新实践需求;管理制度规范,共享机制健全,成效显著。
5.3.1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与使用情况 建有稳定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基地条件和设施条件满足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需要,利用率高。
5.3.2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实施情况 综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广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校内外指导教师数量充足、业务能力强,充分满足实习、实训需要。
5.4.图书与信息化资源 5.4.1.图书资源建设情况 生均纸质、电子图书资源达到教育部规定要求;建有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使用效率高。
6.质量保障 6.1教学管理制度 6.1.1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备,专业执行过程具有创新性,效果明显。
6.1.2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情况 各主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积极考核环节建有与“毕业要求”相关联的质量标准,科学合理,清晰明确。
6.2质量监控与评价 6.2.1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建有聚焦“评学”的质量监测、反馈、分析和改进的闭环质量监控机制,能够开展常态化质量评价并拥有持续改进,反馈及时有效。
6.2.2评价机制建设与运行情况 建有完善的自我评价、领导评价、督导评价、通函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评价机制,专业落实到位,效果明显。
6.3质量跟踪与改进 6.3.1在校学生成长跟踪机制 建有学生学习成长档案和综合评价体系,有学业监测和预警制度,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学习过程有跟踪、评估、预警和帮扶机制。
6.3.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 建有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持续改进,关注培养目标达成。
7.学生发展 7.1生源质量 7.1.1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招生录取第一志愿率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
7.2.在校生质量 7.2.1学业成果 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如CET4通过率、省级及以上优秀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三好学生数等有提高,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100%。坚持质量导向,严控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
7.2.2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情况 学生在论文发表、专利获取等方面,成果丰富;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比例高,表现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明显。
7.3.毕业生质量 7.3.1就业质量 毕业生升学率不低于30%,近5年来本专业有就业意愿毕业生一次性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90%,累计就业率超过95%;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率≥85%。
7.3.2毕业生成就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社会声誉高,自选10名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的优秀毕业生案例。
8.社会声誉 8.1专业贡献 8.1.1社会服务和贡献 本专业师生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自选5个社会服务的成功案例。

注:建设内容评估标准可根据学校专业整体建设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