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规章制度>>校内规章制度>>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强化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1日 09:50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农大教字〔2022〕18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山西农业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山西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课程质量,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和原则

(一)建设目标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在目前一流课程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增加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门数,增设校级一流课程,推动思政系列课程、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程、国家(省)一流专业和特色优势专业的核心课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到2023年底,建成100门左右校级一流本科课程、70~8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形成国家、省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三级建设体系。

(二)建设原则

  1.坚持课程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人人讲育人、门门有思政的工作格局。

  2.坚持统筹规划。做好一流课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整合优化学校各级各类课程建设和认定项目,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成效,不重复资助和平均资助。

  3.坚持改革创新。聚焦“四新”建设,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动实施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制度。

  4.坚持特色发展。立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支持基础扎实、成效突出的课程,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利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二、建设形式和类型

(一)建设形式

  课程建设实行项目化管理,以项目形式进行申报,立项后根据任务计划进行建设。

(二)建设类型

  1.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优先支持在各教学平台有建设基础的课程,推动认定课程通过晋课联盟、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课程平台在线开放,向省内外高校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2.线下一流课程。即主要以面授为主的精品课程,突出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3.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即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高水平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5.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活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为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而建设的精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要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

三、建设内容和申报条件

(一)建设内容

  1.强化课程思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以课程思政引领课程改革,着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有效协同。

  2.优化教学内容。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及时引入课程,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结合专业实践,把握耕读内涵,开展耕读教育。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交流、观摩培训、教学竞赛等基层教学组织活动,提升教师教育设计、课堂组织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国内外研修,强化教学创新思维训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推动“课堂革命”,打破“沉默课堂”,推行研讨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教的模式;依托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改变学生学的模式。

  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学校课程平台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团队介绍、电子教材、授课录像、网络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参考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

  6.完善课程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建立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的过程评价制度。

(二)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应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规定课程,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符合申报类型课程的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在同类课程中建设基础和教学效果良好。

  2.课程负责人须为在职教师,一般应具有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或教学成果作支撑。课程团队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

  3.未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要求的课程不支持申报。

四、建设管理与组织保障

(一)建设管理

  1.学校每年按照课程建设规划,安排布置一流课程建设工作,公布一流课程年度建设计划。

  2.各教学单位按照教务部通知要求,组织一流课程申报工作,对申报课程进行初评,并把评审结果报教务部。

  3.教务部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推荐的课程进行评审,确定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予以立项。

  4.学校对立项建设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给予经费支持,建设期为1年,建设期满后由学校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5.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原则上从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中择优推荐,推荐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和相关要求进行。

  6.学校对认定的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情况等进行跟踪监测,对于未持续更新完善、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课程团队成员出现师德师风等问题的课程,予以撤销。

(二)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管理等工作。各教学单位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的主体,要建立学院(部)课程建设支持和激励机制,加强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指导、支持和督促,确保建设质量。

  2.学校加强一流本科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校内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加大课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一流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营造重视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3.学校建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考核评价制度,以课程建设成果为重点考核内容,采用阶段性考核和结题评估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将作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学院(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