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规章制度>>校内规章制度>>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行动方案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5日 21:53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学校新农科建设步伐,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教育部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有关精神与《山西农业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加快构建适应新农科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学农爱农职业素养和强农兴农服务能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成为现代农业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二、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和山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六新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布局发展10个涉农新专业,建设20个省级及以上一流农科专业,20门省级及以上一流农科课程,选树100名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形成10个省级及以上的标志性成果,促进耕读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造就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

三、建设举措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动

  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和教育国际化形势,积极探索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区域主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树立培养造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

  2.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设置本硕统筹班,贯通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本硕连读、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研究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人才。

  3.造就复合应用型人才。设置卓越人才实验班、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实验班,实施产教融合、通专融汇,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涉农专业调整优化行动

  4.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完善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推进农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和调整招生专业设置。

  5.积极发展新农科专业。打破固有学科边界,破除原有专业壁垒,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需求,创造条件开设智慧农业、森林康养、药茶、生物农药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农科专业。

  6.建设一流的农林专业。围绕作物生产与加工、动物生产与质量安全、果蔬生产与加工、林业与生态建设等应用型产业专业集群人才需求,对标专业认证,持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将传统的支柱农林专业建设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三)涉农课程建设强化行动

  7.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推动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互联网+”和“智能+”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建立起多样化的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农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8.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培养造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核心,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教育新格局。开发建设“大国三农”通识教育系列课程,着力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

  9.打造一批涉农“金课”。按照“两性一度”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强化农科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四)产学研用协同推进行动

  10.深化产教融合育人。在加快推进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的背景下,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校地、校企深度合作,与政府、农业产业和用户实现多元主体的跨界整合,不断拓展协同育人空间,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探索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11.推进科教融合育人。在校院合署改革背景下,推动涉农学院与研究所深度融合,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人才培养,开设研究性课程,提供研究性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2.大力实施耕读教育。加快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发挥农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优势,挖掘耕读教育的“亦耕亦读”文化内涵,强化实践教育活动品牌建设,发挥好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等综合性育人功能。积极引导学生投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实践教育,提升学生学农爱农职业素养和强农兴农服务能力。

(五)创新创业教育拓展行动

  13.贯通学研创培养思路。对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构建学研创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践、科学研究、双创训练、竞赛活动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设计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训练,着力培养农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

  14.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建立校内外、专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库,突出农科类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性制度和项目支持制度,积极组建双创团队,开展创新创业的训练和实践。

  15.支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的创新创业竞赛,对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性竞赛获奖,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师生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行动

  16.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潜能。建强建好基层教学组织,通过制度创新,发挥出系、教研室围绕新农科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明确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和课程组负责人的职责,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推动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

  17.狠抓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建立校院两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制度,积极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强化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学习,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念新、教学业务强的师资队伍。

  18.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围绕教书育人的核心,既强化教学业务素质的考核评价,更突出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推动教风、校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七)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行动

  19.开展教育标准化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文件和精神,围绕涉农专业和课程建设目标,强化专业三级认证认识,积极开展质量标准建设工作。

  20.建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涉农专业本科教学标准建设为引领,围绕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建立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考试考核质量标准、教材选用质量标准,推动本科教学形成标准意识和规范意识。

  21.构建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制定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发挥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基层教学组织、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多重教学质量监控作用,实施专业评估,突出育人根本,形成“三全育人”的质量文化。

(八)教育交流合作深化行动

  22.拓宽新农科建设的视野。破除院校之“墙”,积极加入新农科建设教育联盟,参加新农科建设的相关活动,打造教育共同体,创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理念,优化大学课程体系,不断开阔建设“金专”“金课”“金师”和“高地”的视野。

  23.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合作。选派优秀学生赴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聚焦涉农本科教育的难点和痛点,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破解涉农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努力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上实现突破。

  24.推动教育交流国际化。充分利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涉农专业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努力推动新农科建设走上国际化合作发展的新路。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工作领导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执行组长,分管学生、科研、社会服务、对外交流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学校新农科建设中的本科教育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教务部,负责开展日常工作,牵头制定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行动措施,组织开展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二)全力推进实施。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要强化责任意识,围绕新农科建设目标和要求,全力落实本科教育行动方案,大力开展农科教协同育人,系统实施涉农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将各项行动措施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在培养造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过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农大方案”。

  (三)积极营造氛围。全校上下勇担强农兴农使命,掀起新农科建设的热潮,聚焦“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学农、爱农、重农”的浓厚氛围,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更大力量,确保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行动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