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规章制度>>校内规章制度>>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6日 18:05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农大党字〔2020〕72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有效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和“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塑造原则。课程思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牢大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传授科学发展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确保国家大政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统一。

  (二)坚持遵循规律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结合不同专业类、不同年级段学生成长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认真组织教学实施,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相结合,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三)坚持统筹推进原则。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推进与全面实施相结合,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机制。

  (四)坚持教师主导原则。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引导教师注重修身立德,夯实师德师风,切实履行课程思政职责,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情,充分体现出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五)坚持特色发展原则。结合农业行业属性和农林院校特色,深入挖掘农业大学文化和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健全耕读教育体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将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知农爱农的情怀培养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引导学做结合,知行合一,实现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三、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覆盖到各个专业各类课程,贯穿于课程建设、课堂授课、教学评价全过程,建设具有农大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培育100门左右的课程思政典型示范课程,打造一批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凝练一批可推广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和改革成果,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创新。

四、主要内容

  (一)全面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各教学单位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要聚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育课程要体现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与弘扬真善美结合,富有学科特色、彰显专业优势。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各教学单位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明确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使专业课教师能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新发展观、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习近平经济理论、管理科学思维,将三大体系建设、依法治国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协同推进等新思想融入教材、进入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观、历史思维观。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三)系统抓实课程思政育人载体

  各教学单位要结合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利用好校史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马克思主义在农大图片展、大学生创业园、职业生涯大讲堂、青年人文素质大讲堂、成功者之路大讲堂、创新创业大赛、校园文化节等学校传统育人平台,通过专题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竞赛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四)着力打造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学校各级党组织要把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抓在手上,提升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运用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教师增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师要对照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细化课程目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有机融合,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时代思想。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开展集体备课、专业研讨、观摩交流、优质课堂展示等团队活动,提升课程思政的团队建设成效。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合作,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建设适应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频共振。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教学团队评选等主题活动,带动教师人人参与,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氛围。

  (五)立项支持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大力支持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聚焦课程思政建设热点、重点、难点,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在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优先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评价体系、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研究方向的选题。突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进一步扩大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

  (六)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学校对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等指标体系变化特征,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遴选、建设和认定工作,建立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新秀等评选中加大育人评价权重,落实育人价值导向。教学质量监控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重要内容,监测指标纳入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教学竞赛等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在总结示范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进行推广,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覆盖和育人成效的全面提升。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部)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各教学单位要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主抓基层教学层面的课程思政工作。

  (二)实施工作考核

强化对教师教学的政治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列为个人工作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方面发生意识形态问题的部门和教师,考核和评聘一票否决。

  (三)营造宣传氛围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发挥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宣传平台的推广作用,营造课程思政建设良好氛围,推动全校进一步强化三全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落地落实、见功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