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党字〔2023〕95号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校体育教育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大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塑造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二)坚持遵循规律原则。根据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遵循体育锻炼的规律和原则,精心设计体育教育内容,增强体育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指导学生科学健身,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坚持统筹推进原则。根据学校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改进体育教育方式,培养有情怀、敢担当、懂体育、爱健身的农大学生,实现农体文体智体深度融合,多元融合格局基本形成。
(四)坚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原则。加强政府统筹、强化部门协作、凝聚社会共识、联合家庭力量,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五)坚持特色发展原则。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结合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农大特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点,促进“体育+农业”融合发展,激发学生投身“三农事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出一支爱体育、懂健身、会组织,愿意扎根乡村的优秀体育人才队伍,助力形成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到2024年底,体育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体系完善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育人成效显著增强。积极开展体育社会服务,创建形成一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四、主要内容
(一)加强课程阵地建设
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根据学生需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积极探索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建设,拓展课程内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打造体育金课。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培育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示范课程,申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二)逐步完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健康需要,将教授体育健康知识、传授体育健身方法、运动疲劳监控、运动伤病预防和保险融合一体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教、练、赛”教学模式。强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培育申报品牌实践教学项目,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等专项运动技能。
(三)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机制
鼓励教师进行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贯彻教会、勤练原则,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四)抓好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高校运动队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外交流重要窗口。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根据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组建学校运动代表队,制定教练员聘用制度、制定训练计划、做好对教练员的绩效考核。积极参加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省体育局组织的高校阳光组比赛。
(五)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依托形意拳和舞狮两个省级优秀传统中华传承基地,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把形意拳和舞狮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课程体系,纳入学校竞赛计划,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加文化自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六)深入农村开展运动促进健康行动
服务我省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广泛开展“体育进乡村,运动促健康”科普活动,提升农民体育健康素养。编制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系列丛书,编写出版乡村体育指导、健身器材使用、体育旅游、自驾、户外露营等手册和影像资料,为乡村体育提供科学指导。
(七)完善体育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体育和体质健康管理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科学认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将体育教师课余指导学生“勤练、常赛”,以及承担学校安排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等计入工作量。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升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设置体育专项课题,在学校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落实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精神,将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与评先评优及毕业影响挂钩。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学校体育教育主体责任,把体育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适时调整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体育运动委员会,每学年定期研究部署体育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工作、校竞赛队等推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制度保障。出台学校体育教育相关制度办法,为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试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
(三)营造社会氛围。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实施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可推广的政策制度。加强宣传,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经费保障。学校积极支持体育教育工作,设立体育教育专项经费,并加大体育教学、运动竞赛、全国学生体质达标测试、体育教育宣传等各项投入,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显著增强。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多渠道增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