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规章制度>>校内规章制度>>正文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农科建设的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8日 08:54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农大党字〔2024〕5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教高厅〔2022〕1号)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农科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山西现代农业的支撑引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新农科建设,积极探索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构建高等农林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体系与新模式,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推动涉农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持续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和高水平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基础要素;深化农科教结合,推动校所、校企、校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与共享,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育人、协同创新;逐步实施涉农专业三级认证制度,稳步扩大认证专业总体规模,夯实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专业、课程、教材、基地等条件明显改善,专业认证制度更加健全,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学校特色的高质量、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构建。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情怀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大力开展耕读教育,深入挖掘耕读教育和培养知农爱农人才的内在关系和融合方式,在课程体系、教材编写、基地建设上探索耕读教育常态化、体系化的模式方法,弘扬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

 (二)实施专业优化调整攻坚行动。响应农业发展新需求,推进涉农专业供给侧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对接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布局发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森林康养、生态修复、智慧农业、智慧林业、食品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的紧缺专业,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提升一批传统涉农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国家级一流农林类专业。对低质错位专业压减撤消。

 (三)加快构建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主动对接农林业创新发展新要求,聚焦动植物生产类、林学类等本科农林优势学科专业,科教协同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农村、林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新要求,产教融合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乡村人才振兴新要求,校地联动着力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农林人才。

 (四)着力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家长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农林专业。积极对接联系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公费农科生招生培养工作。

 (五)深入推动农林课程教学改革。立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林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建设,强化实践类课程建设,及时用农林科技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满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基于山西高校晋课联盟建立与其他涉农高校校际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机制,推行跨校选课及学分互认;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面推广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农林产业案例、科学技术前沿等项目式教学,着力提升涉农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着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写体现学校优势特色的教材和新形态教材,提升教材建设水平;开展以成果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丰富过程考核,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建立多样化的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

 (六)建设农林专业实践教学新高地。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快构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与产业优势的区域性共建共享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深入推进基地实践教学项目改革,加快基地功能提升,提升农科教融合层次,为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育人提供范例和样板。依托种质资源库(圃)、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林草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设一批新兴农科教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把人才培养作为基地所依托平台的建设和评价重要内容,发挥好基地的综合育人功能。建设一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自然文化遗产地、农业园区、国家公园、美丽宜居村庄等社会资源,拓展丰富教学场所,强化耕读实践教学。

 (七)着力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组织申报设立一批校级虚拟教研室,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研组织建设。推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严格落实持教师资格证书上岗制度,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岗前和在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行教学培训常态化、教学竞赛常态化,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依托示范性特色学院的合作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支持专职教师到企业挂(兼)职锻炼,选聘一批科研院所、企业、行业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八)强化农科教协同育人计划。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合署改革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校院”协同育人模式。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瞄准农林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现有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瞄准农林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创新技术,建设生物育种等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未来技术学院,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育人功能,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利用双方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及项目,推动学科建设和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

 (九)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坚持把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对标审核评估要求和指标体系,深化质量文化建设,构建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实施涉农专业三级认证制度,稳步扩大认证专业总体规模,实现涉农专业认证全覆盖。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为核心,改进教师评价方式,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持分类评价,积极推动设立科技推广工作岗位,结合岗位特点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畅通职称晋升通道。

 (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农林业相关领域前沿科学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在生物育种、关键农林机械装备、耕地质量与农业节水、病虫害防治、智慧农林技术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成果,推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学校新农科建设本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校新农科建设工作,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协调学校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整体推进各项新农科建设工作的落实。

 2.政策保障。统筹好各方资金、人员,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新农科建设发展,支持新农科专业与课程、合作基地、师资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评聘、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建设。

 3.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学院(部)在新农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各学院(部)围绕新农科建设各项任务进行规划和建设,切实履行责任,及时总结成效,主动发布进展情况和标志性成果,学校有关部门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强化动态监测,对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宣传,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新农科建设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