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规章制度>>校内规章制度>>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30日 10:32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农大党字〔2023〕86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和资源集约共享,破解涉农专业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2023〕1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重大支柱产业,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高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水平,打造优势学科特色专业集群,健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优势特色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工作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着眼未来发展,布局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

 2.坚持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专业建设规划,统筹学科与专业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植物生产、动物生产等等优势学科专业集群。

 3.坚持动态调整。进一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推动相关学院、专业之间的调整优化,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配,增强各专业的办学实力,健全“招生-培养-就业”协同联动机制,激发学院和专业的办学活力。

 4.注重交叉融合。大力推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建设一批新兴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鼓励跨学院跨学科共建专业,建设专业、师资、课程共建共享新机制,制定微专业、辅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增设本科专业5个左右,撤销、停招本科专业5个,学校本科专业招生数量控制在70个左右;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推动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30%左右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行三级认证;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好智慧农业学院、设施与智慧园艺产业学院、食醋产业学院、畜牧(平遥牛肉)产业学院等一批省级示范性特色学院,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建设成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

(一)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创新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建设、特色学科建设、支撑学科建设等三类学科支持计划和学科群建设计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层次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支持作物学、兽医学和畜牧学3个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学科,支持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林学、草学和农业工程6个学科建设省内一流学科,支持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4个学科,力争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争取获批农业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力争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力争获批资源与环境、土木与水利、食品与营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

 持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标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建强教师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金课”建设,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全面推进专业认证,落实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认证,以认证促进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根据实际情况,用三年时间完成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推进相关院系、专业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加大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力度,建立完善有进有出、有增有减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停招、撤销与学校办学定位不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以及全省布点较多、规模较大、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对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专业,将调减招生计划并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的,将暂停招生或撤销。

 加快布局急需新兴学科专业。以现有的优势学科为依托,考虑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依托和支撑,适应“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四新”专业建设要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服务国家种业安全、耕地保护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系统治理、乡村建设等战略需求,增设紧缺专业。促进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和医学等学科门类交叉融合,培育功能农业、功能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

(三)推动学科专业内涵发展

 推进“四新”建设。突出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特色,把握“四新”建设内涵,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动工科与工科之间交叉复合,工科与文科、农科等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探索“农+X”“X+农”多学科复合的专业升级改造和新专业培育,牵引专业转变培养理念、拓宽培养面向、创新培养模式、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推进师资队伍转型,通过专业升级改造和建立新专业等方式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发展。

 加强专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强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建设好智慧农业学院、设施与智慧园艺产业学院、食醋产业学院、畜牧(平遥牛肉)产业学院等一批省级示范性特色学院,探索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以农学等9个省级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为契机,重点在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重构、新型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新路径新举措,强化专业特色发展,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发挥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四)完善学科专业质量保障机制

 落实学科专业质量要求。根据国家发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和学位授予基本要求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坚持把教师配备、办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基本要求作为学科专业准入和退出的刚性条件,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底线。

 加强学科专业常态化监测。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工作,系统收集和整理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各学科、各专业建设情况,突出评估诊断功能,强化评估结果使用,促进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年度质量报告制度,编制发布本科、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硕士学位点质量报告。持续健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2025年开始,山西省实行“专业+学校”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学校将根据招生制度改革后我校各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等数据,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调整专业数量,提升专业竞争力。

三、强化学科专业建设组织和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科建设、本科教学、招生和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学生工作部、教务部、研究生院、财务资产部和各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改革的政策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健全激励机制。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国家认证专业以及在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获优秀的专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招生计划和专项经费分配等方面提供保障,推动学科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支持设立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协同组织,建设跨学科融合、多学院建设、多平台共享的新型专业模式。

 (三)建立约束机制。强化毕业生就业状况导向作用、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健全就业情况、招生计划与专业发展联动机制。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全校平均落实率的院(部),控制其专业发展规模。对连续多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全校同类专业平均落实率的专业,调减其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