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质量工程>>教学奖励>>正文

教学标兵-付国伟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30日 12:06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付国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山西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2年7月来我校文理学院任教。

教学工作基本情况:

讲授的主要课程:

《大学英语》和《英语听说》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主持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项目;参与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农林院校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和2013年山西农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生态语言学视阈下CAI外语教学研究)。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含第二作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获奖情况:

1)2016年度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西赛区综合组三等奖

2)2016年度山西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总成绩第三)

3)2016年度文理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4)2014年度山西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总成绩第四)

5)2014年度文理学院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6)2013年度山西农业大学工会积极分子

7)2012年度山西农业大学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英语)二等奖

典型事例:

目前,互联网+教育和大数据技术逐步趋向成熟。与此同时,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移动网络和设备端为学习环境,将新时代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念相结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智慧教学,打造“两性一度”标准的“金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主阵地的高校课堂教学势必要借助更为数据化和智能化信息的支持,打破和改变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以本人课堂教学为例,从接受2018级学生的《大学英语》和《英语听说》教学任务后,主动求变,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应用教学理念、如何实施课堂策略以及如何进行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相关学情显示: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兴趣度,如移动学习平台丰富的“资源”、“答疑/讨论”和“课堂提问”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学习平台的介入,本人可以随时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日常学习状况,如课前教材内容、思政内容和四级核心词汇的线上测试,日常情景对话、演讲视频的录制上传等。此外,学生在一定“压力”的促使下,主动式、合作式学习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如进行单元内容总结或思维导图设计等小组活动,既提升了主动查询、筛选、归纳和总结信息能力,又增加了组内成员的默契和分工合作意识,还激发了组间的竞争意识。总之,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不主动做笔记,课后不复习等被动学习的习惯,而且所有的线上、线下活动形成的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更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从而不断调整后续的教学目标和活动。

教学经验和体会:

经过数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和些许授课经验,体会如下:

第一,依托校情、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根据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状况,挖掘现有师资力量和可操作、可利用资源;依靠提高教学要素的质量和效率,逐步促进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第二,科学、合理、有效使用智能教学平台。尽管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不可避免地要基于移动端或PC端的教学平台使用,但切勿忽视教育的初衷和教学本身的目的。平台的使用只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辅助手段,最终要回归到教学本身。因此,课堂教学切勿走形式、图热闹,给学生增加无谓的学习负担,最终忽视了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三,基于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大有开展空间。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全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以及课程自身的人文社科属性,决定了教师应本着“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具体教学内容时做好思政内容的隐性渗透和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升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要重视情感能力的升华。教师既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英语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